<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引号: 002482031/2001-770717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发布机构: 浙江省发改委 成文日期: 2001-02-05
        索引号: 002482031/2001-770717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发布机构: 浙江省发改委
        成文日期: 2001-02-05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日期:2021-06-18 10:06
        •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 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全省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的浙江,正处在由提前实现小康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全省人民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争取到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趋势,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加快发展的大格局,面对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今后五年是我省加快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时期;是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十五”计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的,主要阐述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九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为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的五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预期目标,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财税、金融、计划、投资、价格、外贸和社会保障等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进展加快,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进展,一批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投资环境显着改善,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提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计划生育、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取得新的成绩,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九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还相当突出: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城市化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够高;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步子还不够快,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分配还不够合理,城乡部分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少。这些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要在“十五”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着力加以解决。

        一、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再创发展新优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现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努力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和文化大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分工、配置资源,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再创体制新优势。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要求,着力推进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省。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崛起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富有活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集聚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加快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抓住产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重要环节,增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扎实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

        ——努力建设文化大省。按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强化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稳定低生育水平,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在新的体制和市场背景下,围绕提高竞争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完善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努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围绕再创体制新优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发展环境。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和规范政府职责,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资源和环境、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职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调节,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围绕改善人民生活,着力解决好扩大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课题。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摆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创造条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继续保持相对领先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争取近三分之一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主要方面的预期目标是: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05年超过9200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其中出口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工业优势继续增强,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1∶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主要城市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电话普及率达到86%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87%,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05年,非农从业人口比重达到63%,城市化水平达到45%左右。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到2005年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7.8%;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省级教育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乡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的水平和覆盖率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防洪、御潮、抗旱和供水能力显着提高,土地等重要资源利用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5‰以内;清洁能源比重达到9%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

        (三)集中力量抓好七大建设

        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加强必要的引导和协调,着力推进“七大建设”:

        ——以四个一批(一批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批名特优产品出口基地、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建设。

        ——以五区五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小型巨人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企业、一批出口创汇大户企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工业优势强化建设。

        ——以高速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和杭甬温等中心城市的骨干项目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

        ——以水利、交通、能源等为重点的百项基础设施建设。

        ——以“天堂硅谷”、高教园区、高标准“普九”和基本“普高”为重点的科技教育建设。

        ——以扶持文化精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重点的文化建设。

        ——以江河水系源头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红黄壤治理、污染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二、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重大举措。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技术、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行业,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效益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切实保护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生产能力、搞好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储备的同时,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植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提高特色、高效种养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种植业。继续实施10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调整优化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品种结构。发展“双低”油菜、优质特色棉和适合市场需要的瓜果蔬菜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生产。围绕创名牌、上规模、强效益,调整改造桑园、茶园、果园,形成粮、经、特多元化种植的生产结构。

        ——林业。建设30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施万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特色林业基地,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树种、珍稀阔叶树种和菇木林,加强原有杉木林基地的抚育。加快低效竹林、经济林改造,发展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食用竹笋基地和绿化观赏苗木、花卉、草坪草和新品种苗木生产。

        ——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积极推进规模饲养。加快发展奶牛、湖羊、山羊、兔等草食型节粮型家畜,优质家禽,以及其他有地方特色的特种畜禽生产,改善肉食品结构。保护和开发畜禽优良品种,创建和发展名牌畜禽。

        ——水产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快建设一批海水产品增养殖基地和淡水产品增养殖基地;进一步加强远洋渔业,调减近海捕捞,引导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多形式拓展渔民的生产经营门路。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重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服务功能全、利益关系紧、经济效益好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鼓励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继续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发展现代农产品营销方式,重点建设辐射全国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村信用社,增强财政、信贷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和外商投资效益农业,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发展高科技种业,重点抓好粮油、瓜果菜、畜禽、花卉苗木、水产五大种子种苗工程和繁育推广基地,形成关联紧密、功能完备的种业产业链,使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实施农产品优质名牌战略,制定和实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主要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鼓励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部门和科技人员兴办科技型农业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开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覆盖全省农村的信息、科技和产供销服务网络。

        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土地整理,把基本农田逐步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努力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化肥、农药、农膜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污染,有效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二)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推进工业化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与合理布局相结合,培育大集团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依托现有基础,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创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战略产业。

        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群,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整体素质。

        改造提高加工制造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紧紧围绕改进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抓好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数控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入推进质量振兴,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大力发展名牌产品。

        积极调整基础工业。按照总量调控和优化结构的总体要求,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壮大优势企业,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微电子、光电子、专用集成电路、通信产品、网络产品、信息家电产品、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等。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重点发展基因药物和现代中药等。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设备、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成套设备、环保检测仪器设备、绿色能源技术及产品。

        ——纺织服装工业。重点发展替代进口面料、高档真丝绸和新一代化纤绸产品、名牌服装及服饰用品、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在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特种纤维和提高印染后整理技术上有突破,占据国内纺织技术高地,努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

        ——轻工业。积极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和环保型的家电新产品,进一步发展高档纸板、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特种纸,提高日用化工、包装印刷、文体用品、木材加工和工艺美术制品的质量档次,壮大产业规模。建成国内重要的纸业生产基地和皮革、塑料、金属制品制造业基地。

        ——食品工业。大力发展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特色食品和海洋生物食品,加强饮料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稳定省产名牌卷烟的市场份额,培育农工贸一体化的食品龙头企业,提高食品精加工程度,扩大食品出口。

        ——机械工业。着重发展以摩托车、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船舶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以空分成套、发电成套及配套辅机、输变电成套、真空获得和真空应用成套、冷热源与通风成套、塑料加工成套等为重点的成套设备;以数控机床、高可靠密封件、智能化低压电器等为重点的关键机械基础产品;为设施农业和效益农业服务的新型适用农机,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新型机电产品。

        ——石化工业。依托宁波港优势,建设环杭州湾大型石化基地,加紧启动天然气利用工程,促进石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以高档染料、信息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工业表面活性剂、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新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精细化工的特色优势。巩固氟化工在国内的比较优势,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基本完成小化肥调整。

        ——医药工业。重点实施以杭州新药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和中药工业现代化工程,加强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建设。努力开发专利药物。

        ——建材工业。在控制水泥总量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窑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提高优质水泥、特种水泥和散装水泥的比重。积极发展优质平板玻璃和深加工。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化学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装饰材料。

        ——冶金工业。以大企业集团为骨干,调整优化钢铁工业。以节能降耗为重点,以合金化、精细化和专业化为目标,优化有色金属工业的冶炼工艺和产品结构。

        ——煤炭工业。收缩煤炭生产,加快产业调整,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继续大力培育“五个一批”企业,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破产、重组,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大公司,培育一批跨国经营的大集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群体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发展;多形式推动企业参与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培育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布局。以产业链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柱,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销售为中心,立足区域特色优势,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行业协会,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实施《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以推进城市化和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为契机,加快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面向居民消费和工农业生产,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为生产与生活服务、为城市与农村服务、为社会公共管理与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多层次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每年增加40万人左右,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比重结构。

        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

        ——商贸业。支持专业市场进一步强化产业依托,增强辐射能力,实现经营业态创新;鼓励大型市场联合、兼并中小型市场,兴办连锁市场或分市场,组建产供销一体、内外贸结合的大型商贸集团;鼓励大中城市发展仓储式超市和购物中心。

        ——现代物流业。鼓励物资、仓储企业和各类批发市场发展物流配送,支持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物流配送实现社会化、产业化。依托现有港口和商贸基础,促进传统商贸业与运输仓储业的结合,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系统,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金融保险业。发挥我省经济比较发达和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保险机构来浙江设立分支机构,改革和提高农村信用社,积极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培育资本市场,形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金融保险业。

        ——旅游业。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线路,加强旅游精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促销,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和海洋旅游。

        ——传媒、演艺、美术、会展业。培育报业、出版、广电、演出等产业集团;发展健康有益的大众化娱乐项目,活跃演出市场;加快形成富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工艺品、书画、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环境艺术等美术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依托大城市、专业市场和旅游业,努力塑造会展精品。

        ——信息、咨询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服务为依托的新型信息服务业,继续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网站、行业性网站,以及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服务的信息、咨询网站,不断提高网络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发展工程咨询业、科技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咨询业。

        ——中介服务业。继续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鉴证、评价等服务业务,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客观、公正执业和管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规范物业管理,促进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社区服务业。构筑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小城市和中心镇推进的社区服务发展格局。

        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推动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采取积极的价格、投资、财税政策,扶持重点领域发展。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机制。

        (四)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

        积极调整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发展一批适应国家投资重点和社会需求热点的专业集团,形成市政、交通、水利、装饰、钢结构和桩基础等专业优势,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质量管理。加强技术装备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设计、施工和装饰水平。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全方位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应用工程,支持各类公益性和面向市场的商用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加快推进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提高经济社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工业和服务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广泛应用。面向居民生活消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促进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在学校推广计算机知识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法制化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鼓励多方筹资,打破部门垄断,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建设全省高速宽带主干光缆传输网、宽带城域网、宽带数据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传输网等。积极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促进通信、广播电视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扩大利用互联网,加快政府专用网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营高效、安全可靠、覆盖全省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区域高速信息网络,网络综合性能和中心城市的信息化程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从我省现有基础出发,围绕关键产品和技术,高度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在重点培育光电子产业,大力发展通信、网络及信息家电产品制造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以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与系统集成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类应用服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初步形成以通信、网络产品和信息家电产品为龙头,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元器件为基础,应用软件与集成电路为核心,软件生产与硬件制造相互促进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进一步发挥我省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积极而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努力再创体制优势

        积极探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把企业制度创新与要素优化重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向基础产业、公益性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2005年全省国有经济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系,组建多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正确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力和资本运营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者考核、激励、监督机制,逐步实施股权、期权等分配形式。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有条件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 继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放宽投资和市场准入限制,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科技扶持、进出口等各方面,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同等待遇,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改造国有和集体企业,支持和引导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引导有条件的私营企业逐步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向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在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着重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发展地方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资本运作力度,积极利用上市公司资源,促进资产优化重组,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中心,大力培育区域性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市场发育。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逐步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使用市场的调控能力。全面开放住房租赁市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依法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的法规,制止和纠正逃废债务、不履行合同等违约行为。规范垄断行业定价行为和服务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经销,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诚信观念,整肃信用秩序,严肃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自律性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有效调控的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管理方式,建立以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重大投资项目稽查制度。深化以预算管理为龙头的各项财税体制改革,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框架,推行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漏、骗税的行为。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发展环境、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上来。依法规范政府审批行为,实行政企分开、政务公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二)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步伐,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政策法规,开展世贸组织规则的研究和宣传,加快培育一大批能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的专门人才。积极应对发达国家非关税贸易壁垒,正确运用反倾销条款。实施外贸、外资、外经联动,着力扩大出口,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支持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民营外贸企业,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扩大对发达国家和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传统出口产品档次,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继续发挥一般贸易优势,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进口贸易,增加高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提高装备水平、加工能力和产业层次。加强贸易管理,依法经营,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调整和完善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相关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引导和鼓励外资参与发展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着力引进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及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项目,同时大力发展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合作,注重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相结合。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新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示范作用。进一步拓展对外招商渠道,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招商,发展招商中介组织,促进网络化招商。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的领域,有步骤地推进贸易、旅游、金融、电信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重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发挥我省优势,加强与香港、澳门的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拓展对台经贸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省加工能力较强和商品市场发达的优势,重点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向境外拓展,建立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建筑企业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带动技术、设备、劳务输出。加强对境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培育具有综合实力的跨国公司,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和深水港优势,呼应浦东开发开放,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合作,把市场开拓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做好我省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五、科技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建设科教强省,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之举。落实《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逐步构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

        (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使我省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形成技术依托,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落实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应用型科研院所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实力强的可组建科技型企业集团;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有条件的也要转为科技型企业。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以培育科技创新技术源为重点,创建若干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创建“天堂硅谷”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优势,强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孵化功能,形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现代科技工业城。浙江大学科技园区要广泛吸收民间资金和国内外科技人才,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强化园区的孵化功能和辐射作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尽早形成产业规模。

        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省科技信息网,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咨询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服务。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农技服务承包。 创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到2005年,市(包括县级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4%、3%。以民间和企业资金为主,争取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扶持组建一批专业性或综合性的风险(创业)投资公司。积极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切实转变和加强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组织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保障科技人员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达到85%左右。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基本建成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等高教园区,建设一批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校园式办学与远程教育相互补充的格局。加强对各类民办学校的监督、考核和管理,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地方政府管理本地教育的统筹权。加大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步伐,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实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努力增加财政教育事业经费的支出比例,逐年增加预算内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开办多种形式的教育贷款、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教育系统互联网平台和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实验室(专用教室)、实习培训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其它设施逐步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强化人才支持体系

        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新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到2005年,全省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达240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占60%以上,培养和推荐一批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加大德才兼备、高素质年轻领导干部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群众拥护的领导人才队伍。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加快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积极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各类文化人才,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各种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采取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实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吸纳我省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健全和完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安置制度和工作站制度,鼓励留学人员到我省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家乡服务,加强对留学人员科研和创业活动的资助。重视聘请外国专家和华侨、华裔专家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技术等服务工作。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改革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潜力,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促进人才竞争和合理流动,逐步实现人才在不同产业、地区的优化配置。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办法。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职称制度,逐步实行“评聘分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育人才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六、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促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突出城市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模式,增强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加快沪杭甬和杭宁高速公路沿线、甬台温高速公路沿线、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三大经济带的要素集聚,加快山区和海洋两大区域的综合开发。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

        实施《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和《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始终把发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重点。进一步突出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提高综合实力。发挥金华市优势,努力培育浙中城市群。促进绍兴、嘉兴、湖州、台州等有条件的地级市向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发展,衢州、舟山、丽水要把增强功能和扩大规模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县级市要向中等城市发展,实力较强的县要创造条件,发展为中小城市。抓好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镇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中的特殊作用。

        深化改革,加快要素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就业、市政建设、社会保障、城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完善现行土地承包、宅基地、计划生育等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体系和鼓励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加快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进一步搞好土地整理,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城市产业培育,注重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着力发展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层次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建立各类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带动和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集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主骨架衔接,加快城市主干道、绕城公路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有条件的中心城市积极发展轨道交通。重点建成一批城市防洪、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河道环境整治、卫生设施和园林绿化等生态工程,争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4%左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重视城市电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发展信息网络。积极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的探测工作,增强工程抗震防震能力。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入力度,提高城市土地出让金用于市政建设的比重,积极进行组建股份制投资公司扩大市场化筹资的探索。采取特许权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推行城市总体规划公告和听证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改善城市环境、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和社区服务。依法查处城市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解决各类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文明水平。适时合理地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

        (二)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考虑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合理分工,协调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大型流域性、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重组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集中布局,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培育和创立区域品牌,强化特色优势,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整合中小企业,提高区域经济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加强行业自律。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

        认真贯彻《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围绕提高农村经济质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发展、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把发展乡镇企业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在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中继续发展。进一步完善集镇和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适当兼并自然村,改造旧村,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提高水、电、卫生、广播电视等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和生产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整理,搞好宅基地专项治理,及时组织复垦置换出来的土地。健全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普遍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力争把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村率先建设成为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农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三)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和山区特色经济

        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经济意识,继续实施《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坚持科技兴海,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加强渔港建设,推动海洋渔业结构的调整,重视渔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努力培育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发展海洋特色旅游业。统一规划,加强联合,大力建设以宁波、舟山为重点的沿海港口体系,完善集疏运网络,进一步发展海洋运输业、船舶修造业和临港型工业,积极参与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主要海岛及半岛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继续实施《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支持山区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开发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储运保鲜业,发展旅游业以及适合山区特点的加工业。把产业发展与市场开拓结合起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促进山区综合开发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健康发展,增强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山区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山区与发达地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欠发达山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继续突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山区的生产、生活环境;突出解决教育、卫生、文化发展落后问题,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增加扶贫投入,强化对口帮扶,进一步落实扶贫责任制,深入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区和下山脱贫点建设,积极实施开发式扶贫和易地脱贫,基本解决贫困乡镇脱贫问题,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七、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和网络效益。

        (一)加强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着眼于提高减灾防灾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突出抓好防洪抗旱供水工程,重点建设太湖治理骨干工程、10项水利枢纽工程、100个县级以上城市和重要中心镇的防洪工程、1000公里主要江堤、10000公里河道整治、30000公里渠道衬砌。继续抓好钱塘江干堤、瓯江干堤建设,建成珊溪水利枢纽、白溪水库、汤浦水库、下岸水库、水涛庄水库、舟山大陆引水等工程。开工建设白水坑水库、永宁江二期、分水江水利枢纽等项目。开展钱塘江、瓯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富春江引水工程、曹娥江口门大闸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全省防洪、御潮、治涝和抗旱能力明显提高。

        (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适应现代运输业发展趋势,按照网络化和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主要运输干线、重点港站、枢纽及与邻省市沟通的主通道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干线航道为骨架,水陆空并举、干支线相联,基本形成贯通全省、连接国内、通向世界的大交通网络。铁路:建设温福铁路浙江段,配套完善杭州和金华铁路枢纽,实施沪杭线、浙赣线浙江段的电气化改造,以及宣杭线和金温线改造;抓好九景衢铁路浙江段、甬台温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上海到杭州延伸段、黄山至金华铁路浙江段、金台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开工建设。公路:续建杭宁、杭金衢、甬台温、乍嘉苏、金丽温、杭州绕城公路等高速公路,实施沪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改建和改造一批国省道,新建杭州湾大通道、甬金和宁波绕城等高速公路,抓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公路枢纽的改造;规划建设台缙、申苏浙皖浙江段高速公路、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等。港航:建成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三期、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乍浦港二期等;争取开工建设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四期、宁波港25万吨级和册子岛25万吨级原油中转基地,规划建设岙山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改扩建温州港、台州港和一批内河港等,加快改造杭甬、杭申运河浙江段等内河航道。民航:扩建宁波、温州民航机场,提高等级。管道:配合“西气东输”和东海油气登陆,抓好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规划建设北仑港到上海、南京原油输送管道。

        (三)优化能源结构

        继续抓好一批大火电建设,开工建设嘉兴电厂二期、长兴电厂四期、温州电厂三期等,关停一批小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适度发展核电,新建滩坑水电站、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华光潭水电站,规划建设三门核电厂、温州第二电厂等。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小水电。加快输配电网络建设,完善50万伏输变电主骨架,建设福建至金华的50万伏输变电线路浙江段,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开拓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天然气发电、潮汐发电和太阳能利用等新领域。发展洁净煤技术,推广使用优质煤和洁净煤,统筹规划“西气东输”、东海油气田天然气利用和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燃气化。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鼓励使用液化气和沼气。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围绕科学规划、资金筹集和项目管理等重点,统筹考虑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加强各类基础设施项目之间的协调。加强资金筹措,统筹安排政府预算内外资金,鼓励和引导信贷、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择优推荐有条件的基础设施企业上市、发行建设债券。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坚持重点建设项目从前期到实施的“一条龙”管理,努力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继“十年绿化浙江”目标圆满完成,把全面建设“浙江秀美山川”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目标,实施《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强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加快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土地整理和复垦,有计划地开发“四荒”和围垦造地,扩大造地规模,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和乡村用地、农业和建设用地,盘活农村宅基地,加快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步伐,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建立各级政府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土地管理的现代化。

        强化水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广泛推广节水型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喷微灌和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到2005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推动工矿企业建立循环用水系统,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强化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淘汰高耗水器具和设备,推行污水处理后回用。加强江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合理调配全流域的水量与水质,协调水源工程和供水、排水、治污系统的配套建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综合管理供、排、用水,统筹规划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着力解决海岛、山区和一些沿海地区的用水问题,实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完善的水价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加快矿产资源勘探,有效保护战略资源。严格整顿矿业秩序,逐步推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推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到西部地区合作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工作,规范和发展矿业权市场。对萤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

        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坚持依法管理海洋,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洋生物、滩涂和港湾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改善海洋渔业作业方式,建立增殖放流基地和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努力恢复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二)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初步建立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调度体系,推行市场化、集中化的污染治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明显提高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抓好杭嘉湖、萧绍甬、温台平原的河网和钱塘江水系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京杭运河浙江段。2005年前,全省11个市所在地、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所有县市和其他重要县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和集污管网,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控制大气污染,减轻酸雨危害,加紧实施燃煤设备的脱硫措施,防治有毒工业废气,严格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大近海海域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限制向海洋倾废排污,扭转近海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确保重点河口、港湾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溢油、赤潮等灾害减少。建立和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近海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加强生态建设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以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和坡耕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红黄壤综合治理等为重点,抓紧实施一批对改善全省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切实加强江河水系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植被质量。注重生物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切实抓好各种类型的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和省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加强生态市县、绿色小城市和生态经济建设,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符合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九、人民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控制人口数量,扩大就业空间,完善社会保障,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过上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一)努力扩大就业

        建设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市场就业机制,完善劳动就业管理和相应法规,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合理流动。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投资,鼓励发展实业,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基本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行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形式,推动社区就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抑制结构性失业上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

        逐步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贫困户的生活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落实资本、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加快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发挥市场对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逐步推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强化再分配调节功能,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城镇困难人群的扶助。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基本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在城镇各类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实现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预警机制、筹措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商业性保险业。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发展慈善事业,促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强化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责任。

        (三)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对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强化卫生监督力度,建立全省卫生信息网,全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稳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成全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健康水平。健全社区养老托幼、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各种便民服务。发展气象、地震和测绘事业,加强防御台风、洪涝、地震、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安全网建设,建立健全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在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的居住、出行、文化等条件。推进个人信用制度,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取消不合理税费和其他限制消费的政策,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展教育、信息、旅游、娱乐、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城乡水、电、气、热供应和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到2005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城市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4辆。

        (四)稳定低生育水平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切实转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上来。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采取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措施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突出搞好农村尤其是薄弱地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计划生育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工作机制。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开展生殖保健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安老养老模式,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全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十、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大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实施《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唯物论、无神论、科学知识和民主法制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将地级市和第一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载体,认真落实《浙江省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继续抓好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大力弘扬浙江精神,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继续实施出版印刷精品战略,增强浙版图书的品牌效应;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各项事业,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快都市文化建设,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和城市品位的都市文化形象。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城市文化机构功能,举办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体育活动。注重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内涵,发展产业文化和产品文化。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旅游文化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积极发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报业、出版业、广播影视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传媒业、旅游业、演艺业、美术业、会展业和体育业,加快形成音像出版、电子光盘、工艺美术、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群,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增强文化主导产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努力健全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加快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以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为联结的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以现代文化科技为支撑的文化产业技术基础,以浙江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把浙江建成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省份。

        增加对社会科学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和标志性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文化设施体系。改善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站)、档案馆、影剧院、文艺表演团体的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普及率,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依法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做好省级名城、名镇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文化创新机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单位自我发展能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开拓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增强文化发展竞争力。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净化文化环境。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省,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有力保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努力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认真贯彻《立法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规范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坚决查禁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城乡社会秩序的整治。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大力支持部队搞好国防重点工程建设,加强边防、海防和人防的管理和军事设施的保护。完善地方性国防法规。依法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规划实施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和基本取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价格等手段,适时适度调整发展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进和完善财政贴息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十五”发展重点的支持力度。实行稳定价格总水平的价格政策,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扩大居民对轿车、住房、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引导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企业和社会投资的适度较快增长。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发挥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五”计划纲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按照“十五”计划纲要,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配套实施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城市化政策、地区经济政策等各项措施,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向,保证规划顺利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全省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