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引号: 002482031/1991-770715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发布机构: 浙江省发改委 成文日期: 1991-02-04
        索引号: 002482031/1991-770715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发布机构: 浙江省发改委
        成文日期: 1991-02-04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1991—2000 年)
        • 日期:2021-06-18 09:56
        •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 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浏览次数: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2000年),是遵循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在充分肯定过去十年的成就、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浙江省情的基础上制定的。

        八十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 针、政策指引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曰益繁荣。城市改革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在计划、财政、税收、金融、 物资、商业、外贸、价格、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获得很大发展。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省出口总值成倍增长,对外开放地区由宁波、温州两个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37个市县、4.37万平方公里,投资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迈出了可喜步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生产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达到8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11%,城乡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骨干项目的建成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投产,改善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科技队伍得到新的充实和发展,组织科技攻关和实施“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取得显着成效,十年共取得科研成果8000多项,一批优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各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占全省二分之一人口的地区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体系,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幼儿教育有了长足进步。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少数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总之,八十年代是我省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的十年。这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使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为九十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在前进过程中,在过去十年的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和失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的加以坚持,不足的加以完善,失误的加以纠正,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方面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九十年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时期。从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省现有物质技术基础已有相当规模,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特别是八十年代的投入将在九十年代形成新的生产力;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素质有了提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目前我省的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企业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物质资源和建设资金不足,人 口和就业压力很大。正确认识这种新的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有利条件,克服制约因素,集中力量,千方百计把我省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好,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全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确定的基本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中央提出的基本指导方针,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结合浙江实际,在贯彻执行中央确定的基本指导方针中,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一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为中心,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上。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突出位置,从改组改造加工工业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优化结构,保持农业升温势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产品开发、一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项目,改善经济管理,推进集约经营,逐步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粗放经营的状况,使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在九十年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继续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继续贯彻执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地区经济协作和横向联系,进一步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浙江经济发 展。

        ——认真贯彻执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使全省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投入,努力改善精神文明 建设的物质条件。

        一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正确执行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逐步实现全省各个地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制定的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标志着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省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二十一世纪初叶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一、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央在九十年代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总要求,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可能条件出发,今后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力争把浙江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教育水平比较高、经济运行机制比较顺畅、外向型经济具有相当规模、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省份。基本要求是:

        (一)在合理调整结构、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八五”时期达到5 %左右,“九五”时期达到6%左右,到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按可比口径为1980年的4.8倍,超额完成翻两番的任务。

        (二)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地区,在丰衣足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一般地区,要求达到丰衣足食,包括改善物质生活和充实精神生活;现在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争取在稳定地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前进,逐步改善物质生活和充实精神生活。

        (三)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提高管理水平,使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优化经济结构,着重改组改造现有企业,加强重点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为下世纪初叶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以深化企业改革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建设,健全省级宏观调控体系,使经济运行机制比较顺畅。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八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正确处理治理整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八五”头一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继续进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治理整顿中求发展。此后,在发展中继续进行治理整顿,着力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适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5%左右。

        (二)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外贸出口总额平均每年增长7 %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技术取得较大进展。

        (三)合理安排投资规模,适当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高到37%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占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的比重提高到38%以上。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也要有较大增长。

        (四)把科技教育放到重要战略地位上来,增强科技开发和吸收能力,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要求由目前的四分之一左右提高到三分之一左右。

        (五)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每年控制在9¾以内。依法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认真安排城镇劳动就业,待业率一般不超过3%。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环境污染趋势逐步得到控制,风景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的环境状况要有较大改善。

        (六)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3%左右。零售物价指数保持与全国大体相同的水平。

        确定上述目标和任务,把重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上,力求保持实实在在的没有水分的适度增长,达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有利于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农业和乡镇企业

        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的局面。“八五”时期和今后十年,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两个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同时,大力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引导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适度转移,整个农村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农林牧渔业

        重点保证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稳定增长,努力增产工业原料作物,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业总产值按 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达到178亿元,2000年205亿元。

        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生产要坚持“立足自给、稳定发展”的方针,稳定播种面积,改进耕作制度,主攻单产和品质。播种面积要求稳定在4850—4900万亩,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总产量1995年达到1650 万吨,2000年1750万吨。

        棉花播种面积要适当恢复,达到120万亩左右,总产量 1995年6.5万吨,2000年7万吨。稳定油菜和黄麻面积,着重提高单产。继续巩固提高蚕桑老产区,适当发展新产区,改良品种,提高茧质,蚕茧总产量1995年达到12万吨,2000年13万吨。改进茶叶品质,积极开发名茶,茶叶 产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销量稳中求增。以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品质为主,稳步发展水果生产。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和名优土特产品。

        林业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分质量、增加森林蓄 积量为中心,实行封、造、管、节并举,加强林业建设和森林保护,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积极营造防护林,做到长短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要保护和培育好现有森林,切实抓好基地造林,加快荒山疏林绿化和改造步伐。要求“八五”期间荒山人工造林300万亩,飞机播种造林150万亩,基地造林170万亩,封山育林750万亩;“九五”期间造林更新320万吉,其中基地造林170万亩。努力实现“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

        畜牧业,着重调整畜产品结构,提高生猪出栏率和瘦肉率,发展禽、蛋、奶生产,积极增产牛、羊、兔等畜产品。肉类总产量1995年达到98万吨,2000年100万吨。积极开拓饲料资源,努力增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水产业,海洋捕捞要合理调整作业,切实保护近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渔业;海、淡水产养殖要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增加养殖品种,提高单产水平。水产品总产量 1995年达到143万吨,2000年达到150万吨。进一步发展渔工贸综合经营,提高渔货加工深度和综合效益。

        抓好城郊副食品生产,稳定蔬菜基地面积,合理安排菜种结构,继续发展名特蔬菜和高山蔬菜,确保城市居民必需副食品的稳定供给。

        发展农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1、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增强统一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统一经营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意愿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进购销制度,完善价格政策,拓宽流通渠道,健全流通秩序,正确处理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有计划地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创造条件试办农产品期货市场,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程度。动员各方面力量,努力加强仓储、运输、加工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储备制度。

        2、 实行农科教结合,把科技、教育兴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着重抓好吨粮田工程建设,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吨粮田建设面积要求1995 年达到650万亩左右,占全省粮地面积的30%左右;2000年 达到1000万亩左右,占粮地面积的45%左右。组织农业、 教育、科研、气象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比较完善、健全 的农技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抓好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合理组装配套,使科技成果尽快发挥增产作用。突出重点,超前组织重大农业技术课题的联合攻关,争取农业技术新的突破。稳定和充实农技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

        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水利建设,要加强主要水系的流域综合治理和沿海海塘、主要江堤建设,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安排杭嘉湖、萧绍宁、金衢、温黄、温瑞商品粮基地和重点产粮区的骨干工程建设,提高排涝、抗旱、防洪能力。围绕上述重点, 抓紧建设杭嘉湖南排、旄儿港和长兜港拓浚、金清新闸、 姚江流域排水、乌溪江引水、钱塘江(河口段)治理等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建设沙畈水库、碗窑水库、白溪水库、永宁江治理等骨干工程。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特别是山塘水库的维护、整修、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利用效率。

        4、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抓好作物的合理布局、中低产田改造和开发性生产。要求“八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九五”期间改造300万亩。开发海涂、低丘红壤和低丘缓坡,争取平均每年围垦和开发可耕地5万亩,有计划地建立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城市副食品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基地。

        5、 积极增产农用化学产品,改进农机生产和供应。 以发展尿素、复混肥料和高效低毒农药为主,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化肥,抓好镇海石化总厂 5万吨尿素和一批县属小化肥厂的技术改造;积极争取建设衢化25万吨尿素;创造条件,扩大磷肥、钾肥生产规模。农药,主要通过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建,开发新品种,适度提高杀菌剂、除草剂产量的比重。适应农业需要,发展农膜和农用橡胶制品生产。适应农业高产高效的要求,改进农机生产,做好农机推广、使用、管理、服务工作。

        6、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是农业投入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农民尤其是粮产区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增加对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和资金投入。建立和健全集体经济的积累制度,多渠道筹集农业发展基金,增加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施用农家肥料。

        7、 切实保护现有耕地。全省农村要普遍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国营、集体单位和乡镇企业进行基本建设和兴办公共事业,应当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私人建房一般不得占用耕地。严禁乱占耕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制止浪费土地的现象。把用地和造地结合起来,使建设用地通过造地予以补偿。抓好围垦造田造地,加强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损毁,把每年的耕地面积减少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

        加强气象事业建设,充实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手段,改善气象通讯网络,完善气象诊断和服务系统,更好地为农业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

        (二)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要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改组改造,提高整体素质,在技术、管理、质量、效益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增强发展后劲,保持适当速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企 业总产值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积极与城市大工业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搞好协作配套、产品开发和零部件加工,实现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有机结合。大力扶植出口创汇企业发展,重点增加纺织,机械、电子和工艺美术等产品出口。继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储藏、包装、运输、 供销等产前、产后服务业。对于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和严重浪费能源、原材料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坚决 关、停、并、转。

        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 抓住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上质量、 上规模、上水平,特别要抓好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 汇、为大工业配套的产品和企业,以它们为龙头,实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展专业化协作和企业联合,组建一批企业集团。今后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向这些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倾斜,使有限的资金、物资向销路畅、 效益好的企业聚集。加强对乡镇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2、 对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在发展方向和速度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着重调整、充实、提高。乡镇企业薄弱的地区,要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扩大与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协作联合,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关部门对这些地区要给予扶持。

        3、 正确处理乡镇企业分配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纠正某些企业个人分配过多、社会负担过童、企业留利和集体积累过少的倾向,按规定提足各项基金,增加固定资产积累和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尤其要注意增加技术改造的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合理调整乡镇企业布局,根据可能条件,引导乡镇企业向农村集镇和建制镇集聚,发展集散乡镇企业产品 的专业市场。

        三、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总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进度。前五年缓解紧张状况,后五年争取基本适应。水利骨干工程、城市供水工程等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抓好,以适应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一)能源建设

        以沿海港口大型火电为主,稳步发展核电,积极开发水电,同步建设输变电工程,推进热电联供,合理调整全省电力工业布局。“八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40万千瓦,1995年发电量达到330亿度,续建北仑电厂、温州 电厂、长兴电厂、秦山核电厂;新建嘉兴电厂、萧山电厂;扩大黄坛口等水电站装机容量,积极做好珊溪、滩坑、抽水蓄能等大型水电站的前期工作。

        煤炭工业,通过挖潜改造,巩固原有生产规模,争取有所提高。积极探索石煤综合利用的途径。

        (二)交通运输建设

        总的要求是抓好以宁波北仑港为重点的沿海港口建设,以沪杭甬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骨架的公路建设,以京杭运河和长湖申线为主通道的内河航道改造,进一步搞好铁路、航空建设,充实完善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改善运输管理,提高运输能力。

        1、 沿海港口。按照国家计划,加快宁波港北仑港区 建设,“八五”期间,建成二期工程6个深水泊位,做好三期大型专用泊位扩建准备,以充分发挥宁波港作为全国和长江三角洲重要港口的作用。同时继续搞好温州等地方港口的建设。

        2、 公路。“八五”期间,新建杭甬高速公路,重点改造国道、省道的卡脖子、城市进出口、事故多发等地段,将14个山区县城对外的砂石路面改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积极改善浙西南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公路交通,分批改善主枢纽和部分市、地区的站场设施。到“八五”期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 7 00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6700公里。

        3、 内河航道。重点改造和建设主干航道。“八五”期间,按五级标准改造京杭运河杭州市河等碍航航段,改造长湖申线卡脖子航段。 .

        4、 铁路。续建沪杭复线、浙赣复线、杭宣线、钱塘江第二大桥、杭州铁路枢纽工程,改造萧甬铁路,积极争取建设金温铁路。

        5、 民航。重点改造杭州机场候机楼及导航设施,完善宁波、温州等机场的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增辟航线,增加航班。

        (三)邮电通信

        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 的方针,以长途传输和城市电话为重点,加快长途干线数字网和开放城市程控电话的建设,逐步提高城乡电话普及率;同时加速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提高邮件传递能力。 “八五”期间,邮电业务总量平均每年增长14%; 1995年全省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3部,其中城市达到13部;长途电话直拨业务量达到75%; 50%的农村邮电支局改装自动电话。

        电信通信方面,从现有的模拟网为主逐步向全数字网发展。配合国家新建沪——浙——闽大容量光缆和沪——浙一一粤数字微波两条省际干线,抓好省内光缆和数字微波电路以及数字长途电话自动交换中心改造工程。争取大 部分市、县开办无线电寻呼业务。

        邮政通信方面,分批建设中心城市邮件处理中心,更新和增加车辆,增加邮运能力,调整和健全省内千线邮运网。

        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1、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除了国家投资建设若干骨干项目和基础设施外,继续采取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同时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能源、交通、通信设施建设。

        2、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对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实行倾斜政策,运用财政、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促进它们的发展。

        3、 大力改进管理,加强调度工作,合理调整结构,提高供电、运输、通信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

        四、加工工业改组改造和原材料工业建设

        九十年代我省工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速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组联合,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原材料工业,促进城乡工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达到1710亿元,2000年2570亿元。

        (一)加工工业改组改造

        1、加强轻纺工业技术改造。主要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关键设备、提高加工深度、扩大出口创汇、拓展国内市场、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提高发展水平。 1995年主要轻纺产品产量:白厂丝13000吨,丝织品5.2亿 米,纱22万吨,布17亿米,化学纤维12.7万吨,机制纸及纸板79万吨,塑料制品40万吨,原盐55万吨。

        丝绸工业,优先发展原料生产,大力提高蚕桑单产, 改善蚕茧质量,积极发展真丝、仿真丝。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扩大丝绸服装出口为突破口,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改善品质、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做到真丝、人造丝和合纤织物共同发展,大力提高印染、后整理技术和丝绸工业装备水平。

        纺织工业,以发展化纤原料为主,大力抓好原料生产;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着重发展各类服装和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大力增产服装面料和仿毛、仿 麻、仿真丝产品。扩大化学纤维和高档纱的使用比例,提高印染和后整理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有重点地发展纺织机械和器材生产。

        食品工业,要抓好原料生产,提高原料品质,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开发新的生产门类,以优质产品开拓市场。 一方面,要抓好粮油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加 工、乳制品、豆制品等关系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新型儿童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改进包装装潢,扩大市场占有率。

        家电和其他耐用消费品工业,以质量、品种为中心, 提高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等现有骨干产品的竞争能 力;努力开发用材省、耗能低、经济实用、方便生活的小家电产品,加速新型电热元件开发和模具中心的建设工作。

        造纸、工艺美术、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日用机械、日用陶瓷、皮革制品、文体用品等轻工行业,都要根据市场需要和资源情况,积极组织生产,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精度、深度,开拓新的生产领域,保障有效供给,扩大出口创汇。 盐业生产要稳定政策,适当扶持,保持稳产,力求增产。

        2、提高机械工业发展水平。以提高技术含量和有重点地发展规模经济为主攻方向,着重发展创汇节汇产品、 节能节材产品、农业机械产品、为重点建设工程服务的产品和环保产品。创汇产品的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齿轮箱、链条等传统出口产品,努力提高拖拉机、机床、叉 车、发电设备、空分设备、电除尘器等附加值较高的出口产品比重。节汇产品发展重点,一是工业汽轮机、大型空分设备、大型电除尘器等,在已经引进部分技术的基础上,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对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柴油机等产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三是以轻纺工业设备更新换代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快引进设备的国产化。节能节材产品发展重点是,在搞好量大面广通用机械更新换代的同时,着重开发余热利用和调速技术的相关产品。农业机械,围绕水稻作业机械化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着重搞好柴油机、水泵的生产。同时,要把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加强基础机械、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生产放到突出地位上来,在政策上重点给予扶持。 围绕上述重点,集中力量搞好一批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形成一批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支柱产品,并带动全省机械工业的发展。

        3、 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突出重点,提高消费类电子产品水平,积极开发投资类产品,利用电子技术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促进新兴产业成长,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汇,并有选择地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新一代产品。电子产品发展的重点是:UHF移动通信集群系统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高密度磁盘机、微型计算机和工业、商业、教学等专用计算机;采用微处理器控制技术、音频数字技术、PLL技术,加速通信广播电视播控音响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开发专用电子装备、测试仪器、节能降耗电子产品以及计算机软件产品;应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械、化工、轻纺、建材等行业的装备、工艺 和管理系统,为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4、 以精细化工、医药为重点,发展化学制品加工业。要适应工业技术层次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开拓化学制品加工业的生产领域,提高加工深度,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品种,在医药、助剂、染料、涂料、橡胶制品、饲料添加剂和日用化工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

        在加工工业的改组改造和提高过程中,针对技术层次低、组织结构散的特点,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 切实把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上来,适当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尽快改变企业技术、设备老化的状况。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抓好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依靠企业和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加快小型、集体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

        2、 以产品升档为突破口,促进技术进步、企业联合、外向发展。以“名、优、特、新”和出口创汇产品为龙头,以企业技术进步为主线,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使企业组织结构由“小而全”、“小而散”改变为“小而专”、“小而联”,使产品结构由粗加工和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为主,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按照规模经济要求,通过企业兼并、资产划转、 企业联合等多种途径,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

        3、 有选择地培育新兴产业。根据省内技术条件和现有基础,加速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电子和通信产业、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的后续梯队。

        4、 加强行业管理,正确贯彻扶优限劣政策,促进全民、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合理布局,共同发展。

        (二)原材料工业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原材料工业。今后十年和“八五” 期间,要充分利用沿海港口、地方资源的优势和现有骨干企业的基础,集中力量,抓好骨干项目建设,同时通过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增加原材料生产。1995年主要原材料产品产量,钢100万吨,钢材95万吨,有色金属5万吨,硫酸 36万吨,烧碱20万吨,纯碱12万吨,合成氨95万吨,塑料 树脂5.2万吨,水泥1400万吨,平板玻璃250万重量箱。

        1、 积极发展化工基础原料生产。主要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合成纤维、塑料树脂和有机化工原料,同时发展氟化工、矾化工。今后十年,重点抓好镇海石化总厂60万吨催化裂解及后续加工装置,衢州化工厂氟化工工程和烧碱、硫酸、偏氯乙烯等改造工程,浙江化工厂环氧丙烷、聚醚等装置,浙江腈纶厂等纺织原料建设项目。继续做好大型乙烯工程的前期工作。

        2、 冶金工业。搞好杭州钢铁厂、兰江冶炼厂、温州冶炼厂的技术改造,以增产短缺品种和提高质量为主,适当扩大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宁波北仑大型钢铁厂的前期准备工作。

        3、 建筑材料工业。重点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严格控制新建小砖瓦厂、小水泥厂。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墙体、屋面、装饰等新型材料,塑料建材和木材代用品,灰砂砖、小型混凝土砌块、 非烧结砖、空心砖等生产,扩大粉煤灰利用。积极开发多品种的混加工玻璃,发展特种晶体陶瓷。

        4、 认真贯彻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利用省内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发展多种材料生产。千方百计节约能源、水源和物资,使经济增长中有相当部分靠节约挖潜、降低消耗来实现。“八五”期间, 要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节能技改项目。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从1990年的1.7吨标准煤降低到 1995年的1.6吨,2000年进一步降低到1.5吨。

        (三)国防工业

        认真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继续做好军工企业的调整工作。“八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完成企业布局调整工作;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军民结合,军品要求在五年内更新一代,全行业民品比重从“七五”末期的70%提高到80%以上,每个企业都要有一、二个支柱民品。

        (四)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管理

        积极开展地质找矿和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以及基础地质工作,为经济发展准备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主要任务是:第一,加强有色和贵金属矿产勘查,积极寻找后备产地,探明一批中长期发展所需的具有特色的非金属矿产储量,扩大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和服务领域;继续做好若干地区的油气和煤成气远景探索。第二,开展全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积极为沿海开放城市、港口、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心城镇的规划、建设提供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依据。加强农业地质调查。逐步开展海域地质综合调查和评价。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治理。第三,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推动勘查技术进步,提高地质队伍技术素质和综合勘查能力。为 完成上述任务,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开辟多种资金渠道,增加地质勘探投资。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浙江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使矿产开发秩序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商品流通和服务产业

        按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城乡经济的要求,重视发展目前比较落后而又急需发展的服务产业。大力搞好搞活商品流通和物资流通,积极发展饮食服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和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为促进生产、方便生活服务,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

        (一)商品流通

        坚持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正确方向,加强主渠道,搞活多渠道,进一步完善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格局,丰富市场供应,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八五”期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1995年达到600亿元左右。

        为了促进商品流通,重要商品的货源必须掌握在国营批发企业手里。供销社要加强农副产品收购和工业品销售工作。生猪和禽蛋生产,必须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供销服务体系。要运用计划手段和经济手段,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应。继续整顿流通秩序,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作用,以适时调节供求,支持生产,保障供给,稳定市场。

        (二)物资供销

        按照建立高效、通畅、有调控的物资流通体系的要求,搞好搞活物资流通。要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继续完善指令性计勒、指导性计划、合同订购和自由购销的物资管理方式,做好统配物资的平衡分配和调度供应工作。国营物资企业要加强短线资源的协作和开发,支持物资企业与生产单位联合投资,发展省内原材料生产。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制度。积极发展物资加工配送中心,推行物资配送制,逐步稳定购销关系,提高物资使用效益。按照环节少、流程短、费用低的经济合理原则组织物资流通,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加快物资流通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的进程。

        (三)饮食服务业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发展饮食业和各种居民生活服务业,方便人民生活。要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促进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在生活服务方面,可以多发展一些集体和个体经营。在税收、利润分配、劳动管理等方面,对那些社会急需而又可以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以及社会公益性的服务行业,要给予适当优惠和扶持。

        六、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旅游业

        我省作为沿海省份,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全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充分利用九十年代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机遇,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 积极利用外资,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国际旅游业。 “八五”期间,要在这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创新的局面,形成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市县以及内陆腹地组成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使外向型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

        (一)对外贸易

        增加出口创汇,是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必备条件。全省出口总额1995年要求达到32亿美元,2000年达到45亿美元。同时要合理安排进口,发展进口替代。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措施:

        1、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 积极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和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重点扶持在国际市场有发展前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今后十年,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在战略方向上要坚持逐步从粗加工制成品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转变,从传统轻纺产品为主向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转变,从低附加值、低创汇向高附加值、高创汇转变;在实施步骤 上,要积极稳妥,确保国际市场的占有和开拓。“八五” 期间,要求在改善品种、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要求从1990 年的15%提高到1995年的20%左右。进一步扩大传统轻纺产品出口,努力开拓化工产品、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等产品出口。继续发挥传统农副产品的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2、 加快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在全省技术改造计划中,要优先安排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优势的出口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关键设备、关键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使它们成为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并有计划地组建工贸技结合的企业集团,发展出口生产基地。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生力军作用。

        3、 开拓国际市场,建设销售网络。实行多元化、有重点的市场战略,努力巩固和发展港澳、日本、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扩大北美、西欧、澳新市场,重视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第三世界国家市场,保持和发展苏联、东欧市场。要在主要出口市场设立贸易机构,逐步形成市场信息反馈快、经销能力强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4、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联合统一对外的外贸经营体制。完善和健全外贸收购制、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制和代理制。适当扩大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的外贸经营权,发挥它们在外贸出口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外贸队伍建设,完善外贸管理制度,切实改进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出口效益。实行结汇核销办法,改进用汇制度,办好外汇调剂市场,用好用活外汇。继续实行各项行之有效的鼓励出口政策。

        在努力增加出口的同时,要适度安排进口,优先安排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和进口省内短缺重要物资的用汇,严格限制高档消费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进口。加强外汇管理和进口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用汇审批制度,提高用汇效益。积极发展进口替代,重点是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中需要量较大的机械设备、省内加工工业需要量大的原材料产品的生产,加快国产化进程,以节约用汇。

        (二)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把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放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出位置上来,争取迈出较大步伐。“八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包括国外借款和直接吸收外商投资)争取达到10—15 亿美元。通过利用外资和合理安排进口用汇,以机械电子、化工和出口轻纺行业为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认真办好“三资”企业,扩大“三资”企业直接出口。到 1995年,“三资”企业直接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要求从1990年的5.6%提高到15%。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主要措施:

        1、 改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对“三资”企业的配套服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护其合法经营的权益,同时依法加强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当前要特别重视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以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2、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通过利用外资,建设一批有利于提高我省国民经济素质,优化产业结构的大中型骨干项目。努力争取国外借款,主要用于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项目。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重视以“嫁接”方式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兴办外商独资企业,发展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三资”企业。

        3、注重利用外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偿债能力,完善借用外债的责任制度,加强外债管理,建立外债偿还基金,确保按期还债。

        (三)办好对外开放、开发区

        集中力量办好宁波北仑工业区和小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抓好温州龙湾开发区和杭州钱江投资区,发挥它们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桥梁和基地作用。积极引进技术档次高、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大的项目,发挥开发区的整体效益;同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产业素质的提高。

        (四)外经工作

        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继续搞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积极慎重地发展境外企业。进一步发展各项对外科技合作事业。加强智力引进,进一步扩大与外国专家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友好城市、社会团体的友好往来和学术活动,扩大经济、技术、文化的合作和交流。

        (五)国际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以杭州为中心和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为骨干的全省旅游网络建设,加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和改善旅游设施,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加强销售工作,增加外汇收入。国际旅游创汇争取平均每年增长12%左右,其中旅游商品创汇的比重从目前的35%提高到1995年的40%左右,2000年达到 45%以上。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上海浦东开放开发的机遇,主动配合,积极服务,在深水良港优势和建材、建筑、旅游、出口产品加工等方面,继续扩大与上海的经济合作。抓住时机,利用浦东的保税区和国际贸易、金融机构,发展我省外向型经济。同时,加强外引内联,扩大与其他兄弟省市的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外贸口岸的横向联系。

        八、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要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着重调整投资结构。调整的原则是:增加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增加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投资;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项目安排上,多搞改造、扩建,少搞新建。大力改善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一)投资规模和结构

        “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300至1400亿元,实际投资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 %左右。投资构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480至520亿 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从“七五”期间的35.5%提高到37%左右;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85至310亿元,企业更新改造投资185至20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从“七五”期间的34.6%提高到38%以上。 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也要有较大增加。对农村私人建房投资要适当加以控制,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性投入。

        (二)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

        “八五”期间,安排重点基本建设项目62个,总投资规模303亿元,其中“八五”期间投资210亿元(不包括沪杭、浙赣复线和宣杭线投资),在这批重点项目中:农业和水利9项,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32项,重化和 轻纺原料工业10项,文教卫生和城市公用设施11项。这批项目大部分要求在“八五”期间完成,一部分到“九五” 期间续建完成。这些项目的建成发挥效益,将使我省农田水利、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条件显着改善,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燃料油和金属材料供给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以机械电子、轻纺产业提高技术层次、重化原材料工业扩大生产领域和节约消耗为重点,安排骨干企业更新改造项目72个,总投资48亿元,引进技术用汇2. 3亿美元,其中:轻纺工业22项,机械电子工业 34项,重化原材料工业16项。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使骨干企业的技术、设备部分地实现更新换代,并使市场适销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所扩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搞好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的主要措施:

        1、 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支持重点建设。在资金、物资、技术和施工力量等方面都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重点项目的投资要打足,资金要保证。

        2、 多种渠道,筹集重点建设资金。除争取国家投资和国家统借外资外,主要采取股份合资、地区部门联合投资、债券集资、建立专项基金、吸收外资等方法,聚集建设资金。在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适当增加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运用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

        3、 以增量投入引导存量流动,把新增投资和促进企业资产存量流动结合起来,把改造、扩建、技术引进和企业改组、联合结合起来,使有限投资发挥更大作用。

        4、 加强领导,抓紧抓好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对国家和省安排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要统一部署,一个一个具体落实,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挑选一批事业心强、有组织指挥能力的干部到工程第一线工作。从省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都要把保证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在物资供应、征地、拆迁等方面积极配合,分工负责,保证按质量要求和计划进度完成任务。

        (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费用,提高投资效果。“八五”期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要求达到80%左右,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投产率达到 50%以上,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达到50%左右。

        为了提高投资效果,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都要坚持按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做好前期研究,加强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论证,作出有科学根据的决策。要建立严格的项目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投资包干制,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工程保修制度和投资回收期考核制度。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要从项目前评估、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直至后评估, 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

        (四)建筑业

        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需要,积极发展建筑业。全民和集体建筑企业的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5 %。本着科学、合理、节约、实用的原则,大力改进建筑设计,改善施工管理,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八五”期末,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到20%以上,工期履约率达到90%以上。

        为了促进建筑业的发展,要改善建筑业的物质技术手段,增加建筑、安装和交通、水利等专业施工队伍的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积极采用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要大力提高建筑队伍素质,合理调整企业结构,组建建筑企业集团,上等级,上水平。以高质量的建筑安装施工水平,扩大国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着重开拓大中城市和重点建设工程建筑市场,扩大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管理,搞好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的资格审查和定期复查工作。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加强智力开发,真正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上来,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一)科学技术

        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与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使科学技术进一步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浙江传统产业现代化和 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

        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

        1、加速农业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生产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快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主要种养业品种要求在九十年代更新换代一次以上。加强农产品和畜禽鱼的良种繁育和供种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供给能力。积极开发林业和林产品综合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健全农村科技试验和推广网络,建立一批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示范基地,推广一批适合规模经营的产品和技术,形成以科技服务为核心的全程服务体系。到九十年代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求从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50%以上。同时,加强水利、气象和支农工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工作,从多方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认真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抓好一批成果推广和技术开发项目,促进农业开发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星火计划”要逐步从“短、平、快”转向“高、 群、外”,提高星火项目、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 发展星火企业集团和群体,开发外向型的星火技术和产品。“八五”期间,争取形成100个星火示范企业,100个星火技术示范村,100个星火企业集团、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农业技术全程服务组织,完成100个创汇节汇星火项目,星火技术培训达到100万人次。

        2、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把工业技术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到九十年代末,主要行业的骨干企业的生产技术,争取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水平,有的达到九十年代水平。主要出口产品和主要行业的重要产品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新产品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每年开发的新产品要有三分之一左右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为此,要以产品为龙头,以工艺为基础,以移植、消化、吸收为重点,抓住开发新产品这个中心环节,带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引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

        以更新换代、提高档次、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为重点,多层次、有重点地抓好新产品开发工作。今后五年,省级新产品开发重点抓30项,包括专用计算机、智能仪表、数控机床、微机注塑机、大型成套空分设备、复合高效除尘装置、汽车变速箱、变频调速装置、大中型余热锅炉、中小型程控设备、移动通信设备、氟化工产品、广谱低残留农药、治疗新药物、电子新材料等。

        围绕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和效益,抓好一批技术成熟、效益显着的新技术推广项目。今后五年重点推广30项新技术,主要有:微机改造传统产业的应用技术、稀土技术、模具新技术、生物新技术、电镀新技术、工业节水技术、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人造丝高速纺技术、丝绸星型架精炼技术、废纸脱墨技术、射流发酵技术等,同时,安排一批工业试验项目,主要有氟化工产品、甲肝疫苗、 水膜分离装置等。

        3、围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组织科技攻关。“八五”期间的主要方向:一是农业关键技术, 特别是主要日博官网365.tv_幸运彩票APP下载365_nba365直播现场视频直播作物和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高产栽培等配套技术;畜禽新品种选育、饲料源开发及水产增养殖技术等“菜篮子工程”相关技术;低丘红壤、海涂、圩区和海岛等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技术。二是改组、改造、提高 丝绸、轻纺、机械、化工等产业的重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三是能源、资源的节约、回收利用和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四是电子信息及计算机软件、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五是抗灾避灾、生态环境、医疗保健、人口控制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关键技术。

        积极组织实施“火炬计划”,努力办好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规模化、外向化。开拓和培育电力电子、磷化镓外延发光材料和器件、铌酸锂单晶和器件、微晶玻璃、膜元件和装置、计算机软件和通信设备、机电仪一体化产品、肌苷系列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抓好一批在近期内能形成产值超千万元的、有特色成气候的产业,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后续梯队。

        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搞好科研的纵深布局。

        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围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软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区域和产业发展方案研究,包括沪杭甬高速公路建设与产业带发展研究、农村工业集聚趋势研究,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层次研究等;自然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对策研究,浙江金属和非金属矿特征和开发研究,节能技术经济政策研究等;科技能力有效利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途径研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重大中试项目预可行性分析论证等。围绕以上重点,分期分批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加强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完成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科技任务的主要政策措施是:

        1、 增加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科技经费。银行要把支持科技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之一,在信贷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科技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筹集和建立科技开发风险基金,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好科研中试项目所必需的资金。全民工业企业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城镇集体与乡镇企业,都必须从销售额中提取并用好1 %的技术开发基金,在一些技术更新周期短的行业和企业,还要争取逐步有所增加。

        2、 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在财政困难、科技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上述重点科技任务的完成。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新技术推广以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要力求有机衔接,以利于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安排。

        3、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科研基本条件。在适当充实和加强现有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我省科研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重大科技任务,建设一批省级实验基地和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改善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健全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加强国际、国内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提高综合科技能力。

        4、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科技队伍素质。优化科技人员结构,提高科研单位专业科技人员和直接参加课题研究人员的比例。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课题负责人。加强软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适应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5、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立有活力、有效率的科研、引进、创新、推广和应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发展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联合,促进技、工、贸结合。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加速专利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社会科学研究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继续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不良影响,澄清思想和理论是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事业。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立足浙江,重点研究九十年代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多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成果。重视有优势的传统学科研究,加强具有浙江特色学科的建设。“八五”期间,安排重点课题60项左右,力争在决策咨询、理论建设和提供舆论支持方面取得一批优秀成果。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措施:建立社会科学基金、奖励基金和优秀成果出版基金,进一步改善社会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会科学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重视吸收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研究,大力扶持学科骨干和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进一步做好社会科学规划的组织、协调工作, 提高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水平。

        (三)教育事业

        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合理调整教育内部结构,着重加强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稳定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加强师范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主要任务是:

        1、义务教育。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浙江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按照分类指导、分段推进、分级负责、保证质量的原则,认真落实 《浙江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在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到1995年在占全省人口90%以上的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前在全省普遍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消除中小学危房,改造破旧校舍。有计划地解决初中教育师资和设施不足问题,对经济条件困难的地区、边远山区和海岛给予扶持。农村教育要走出单一升学的模式,在普通教育的适当阶段,因地制宜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加强劳动技能和农业基础知识教育,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当地需要的合格劳动者。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禁使用童工。采取各种相应措施,解决学生流失问题,制止新文盲的产生。重视盲聋哑及弱智儿童少年教育。争取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对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兴办幼儿教育,进一步提高城镇入托、入园率;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也要逐步发展幼儿教育。

        2、中等教育。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初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合理调整内部结构,稳定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适当增加中专招生,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我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各类中初级人才。计划普通高中1995年招生控制在8.7万人,在校生26万人;2000年招生9万人,在校生26.5万 人。地方普通中专1995年招生2.5万人,在校生7万人; 2000年招生2.7万人,在校生8万人。职业高中1995年招生5.1万人,在校生14万人;2000年招生5.7万人,在校生 15万人。技工学校1995年招生1万人,在校生2.5万人;2000年招生1.2万人,在校生3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比1995年接近1 : 1,“九五”期间高于1 : 1。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加强对不再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到本世纪末,企业新增职工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培训,衣村新增劳动者都能获得必需的实用技术培训。

        3、 普通高等教育。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增强专业的适应性。继续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办法,进一步疏通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多种所有制的渠道。本专科年招生人数,“八五”期间稳定在目前1.32万人水平,“九五”期间适当增加。

        科教结合,做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加强与生产单位的协作联合,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 成人教育。要从学历教育为主逐步转到以开展岗位培训为重点的轨道上来,把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根本目的,贯彻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职业性、针对性、速成性、灵活性的特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农村成人教育,以文化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对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大力加强厂矿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要努力办好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继续整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办好成人高等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 量。抓紧抓好扫盲工作,争取到“八五”期末15—40周岁 的文盲率由1990年的8 %降低到5%,2000年全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1、 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各级财政要随着收入的增长,增加教育经费。继续实行教育专项补助,适当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加强和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经济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组织集资办学,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继续鼓励和扶持勤工俭学活动。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吸收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员补充师资队伍。 认真办好师范教育,逐步实现师范院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山区和海岛任教。在非师范院校继续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特别是短线学科师资。高等学校师资要严格挑选,重点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4、加强教学实验、实践环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小学实验室建设规划总体上应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相适应。高校实验室建设要进行综合规划,优先配备基础实验室和学生受益面最大的基本装备。“八五”期间,高校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力争按规定开出教学实验课程。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各级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要多倾听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要逐步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制度,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知识分子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工厂等生产第一线,联系实际,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九、地区经济和城乡建设

        我省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关系,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促进山区和海岛建设,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国土规划和整治,进一步搞好城乡建设,扩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共同发展。

        (一)地区经济布局

        今后十年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要认真贯彻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现有中心城市工业的升级,继续加强宁波港口工业基地的建设,加快杭州市现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温州等沿海其他城市工业的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同时,加强工业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水陆交通和通信条件,积极开发当地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和农林业资源、水电资源、海洋资源,合理安排浙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省际边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边界地区城镇、市场、交通建设,增强这些地方的吸收和辐射功能,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山区和海岛建设

        山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农、林业综合开发;搞好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利用当地山林特产、矿产及其他资源,发展资源依存型的加工业;扩大与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经济、技术联系,发展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有重点地加强城镇建设,形成工业集聚和商品集散中心,增强当地经济活力;继续发展劳务输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市、县、区、乡,要分别同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签订协议或合同,采取经验介绍、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物资支持等方式,帮助发展山区经济。省级各部门要支持山区建设。

        海岛建设和海洋开发,重点是安排好舟山、台州、温 州等市、地主要海岛的交通、通信、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八五”期间,安排5000人以上及部分乡镇所在地海岛的交通码头建设,改善并增加大陆与大岛之间的汽车轮渡。采取当地居民筹资和国家拨款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安排海岛供水设施建设。继续有计划地建设输变电线路。对生产和生活条件差、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很少的海岛继续采取移民办法,鼓励岛上居民向生活条件较好的海岛定居,以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

        (三)贫困地区建设

        继续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和老少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扶贫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主要依靠当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辅之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争取五年或稍长一点时间,使贫困地区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多数农户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扶贫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1、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分级负责对贫困地区的扶持。省继续扶持重点贫困县,对个别经济发展面临特殊困难的山区县,可在一定时期内比照其他贫困县的有关政策给予扶持。其他市、县的贫困乡、村,由所在市、县负责扶持。

        2、 继续安排好扶贫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八五”期间,省安排的各项扶贫资金和物资仍维持“七五”期间的规模,银行继续安排贫困县工业设备贷款;省财政继续按现有额度安排贫困县工业设备贷款贴息和以工代赈项目配套资金;计划、物资部门相应安排配套的物资。省级有关部门,在公路建设、电力供应、兴修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对贫困县要给予必要照顾。

        3、 扶持贫困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主要是继续执行减免农业税、减半收取小学生学杂费的政策,减免额由省财政补贴;省属高等院校、中专、中技学校对贫困县实行定向招生,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等。

        4、 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扶贫活动。继续组织经济发达县与贫困县“结对子”扶贫,组织省级有关厅局与贫困县挂钩扶贫,做到不脱贫不脱钩。贫困地区的有关部门与贫困乡村实行挂钩扶持的制度也要坚持下去。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加强科技扶贫,继续在科技、人才方面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加强对这些地区人才的培养,鼓励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这些地区工作。

        (四)城乡建设

        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按照城市规划,搞好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坚持建制镇标准,以乡镇企业为依托,按照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要求,建设新型乡镇。城乡建设的重点是稳步发展公用设施和居民住宅。

        本着提高城市素质、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搞好大中城市特别是杭州和宁波、温州两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建设。稳步协调发展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是保障城市供水、排水,确保道路通畅,逐步建设市政基地、公交基地、环卫基地。“八五”期间,城市居民用自来水普及率要求达到90%以上;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平方米,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3.5辆;城市下水道普及率达到 70%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争取达到20%以上。县镇一级的市政建设,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供水设施上,扩大和普及城镇供水。“八五”期间,争取现有建制镇的80% 建起水厂,县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逐步建设建制镇公共设施,配套发展商业网点,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和体育场所,改善生产服务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为促进城镇建设,除国家专项补助、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资金来源外,要发扬“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精神,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各种公用设施,并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多家经营。乡村集镇要因地制宜地建设道路、桥梁和饮水设施等,做到经济、实用,有利生 产,方便生活。

        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搞好城镇住宅建设,“八五”期间,力争建设2000万平方米。进一步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在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分步提高房租、提租补贴、出售房屋、鼓励单位和个人集资建房、实行新房新办法、超标准加租等多种形式,促进住房商品化。逐步建立分配新房 购买住房建设债券、住房基金和公积金制度。

        (五)国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

        编制全省国土开发整治规划,进一步开展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工作,合理确定地区经济布局。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实施细则,在全省人民中树立珍惜土地的强烈意识,强化土地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每寸土地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下,进一步理顺土地经济关系,逐步建立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合理分配的机制。把加强水资源管理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各种水资源。

        认真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以防为主,管治结合,以防治工业污染为重点,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和农业生态为基础,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局部地区的环境条件,制止或减缓少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第一,控制工业污染。到1995年,工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得到一定程度控制,2000年得到有效控制。为达到这一要求,现有工业企业要努力提高“三废”处理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严格实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重视做好核电厂的环境保护。第二, 保护和改善江河水质。八大水系流经城市的河段,其控制断面水质要求在1995年保持或达到国家地面水四级标准,2000年达到三级标准;城市和集镇饮用水质不低于 三级标准。保护好湖泊和水库水质。严格控制城市地下水水质,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第三,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努力减轻污水、烟尘、废渣、噪音等“四害”,对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主要城市的环境质量要保持或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四,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除绿化造林、保持水土外,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尤其要保护好近海水质和潮间带环境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继续建设各类农业生态点。加强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并制止城市工业把污染产品转嫁给乡镇企业生产。严禁排放剧毒污染、强致癌物和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生产。 第五,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标准建设。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强化环境管理。第六,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环境治理,适当增加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品生产,改善环保物质技术条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环保科研、管理和监测队伍素质。

        十、经济体制改革

        今后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按照这一要求,从浙江实际出发,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探索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具体结合的途径和形式,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富有活力的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探索公有制经济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建设,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逐步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和省、市、县之间的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逐步建立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特别要健全间接调控机制,改进和完善省级经济调控手段。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着眼于建立良性循环的各种经济运行机制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协调配套地推进企业、流通、价格、财政、税收、金融、计划、投资和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

        (一)深化企业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重点是搞活搞好大中型骨干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针对我省小型企业多的特点,通过改组、联合,提高组织程度,增强竞争能力。

        1、完善和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八五”期间,继续稳定和改进现行承包办法,特别是改进承包基数、上交比例、工效挂钩计提办法,实行比较规范的综合指标承包制,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增值,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促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机制,克服短期行为,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的能力。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对一些技术更新快的行业和设备老化严重的骨干企业,在财政、企业可能承受的条件下,适当提高折旧率,以增强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已经颁布的搞活企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 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理顺企业内部关系。努力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禁止在法定的税费以外随意向企业收取费用。

        2、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有计划地推动企业兼并,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承包、租赁其他企业特别是劣势企业。继续进行股份制等改革试点。在切实办好现有企业集团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产经营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有计划地组建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

        3、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计划地开展清产核资,解决国有资产状况不清、管理混乱、资产闲置浪费和被侵占流失等问题,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同时,积极探索加强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资产管理办法。

        (二)加强对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允许存在、适当发展、兴利抑弊、加强引导和管理的原则,发挥其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作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占有一定比重的地区,既要致力于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从保护生产力出发,着重加强和完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和行业管理,做好税收征管工作,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并逐步地引导它们向规范化的股份合作经济方向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企业资产转让市场,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逐步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充分发挥国营物资、商业企业和供销社的主渠道、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办好集体商业,发挥个体商业的有益补充作用。对国营大中型商业、物资企业,继续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其实力和活力;对小型商业企业,继续巩固、完善承包和租赁经营,并积极探索搞活小型商业企业的其他改革形式。供销社要逐步办成农村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继续搞好流通领域的治理整顿,进一步放开搞活零售,管住管好批发。继续整顿批发市场,理顺批发渠道,完善以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批发体系。建立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调控基金,增强国营物资、商业企业和供销社的吞吐调剂、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职能,增强调控市场的实力。

        (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改革

        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划清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八五”期间,根据中央对省继续实行和完善包干体制,同时进行分税制试点的要求和部署,改进省对市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强化税收管理,严格以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在增加财政收入和经济调控中的职能作用。加强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领导和管理,完善金融调控手段,正确发挥银行在经济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专业银行要努力增加存款,扩大资金来源,正确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承担经济调控职能,同时进行企业化管理,实 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发展金融市场,鼓励资金融通。 积极发展保险事业,在发挥人民保险公司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一些专业保险业务机构。债券、股票的发行、转让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在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八五”期间,要进一步适当减少国家定价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部分。价格改革的步骤和调价幅度,要充分考虑国家财政、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在调整原材料和加工制成品比价关系过程中,要努力增强我省加工企业对原材料调价的消化能力。

        (五)逐步建立和健全分级调控机制

        在服从中央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健全省级调控机制。进一步理顺计划、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好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保证重点,顾全大局,既要适当增强省级调控能力,又要注意发挥市、地、县的积极性。加快经济法制建设,促进经济调控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搞活生产经营和市场交易等微观经济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生产和流通、重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改进对全社会投资规模、结构和市场物价、消费水平的计划指导,完善指导性计划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和改进审计、统计、信息、计量、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为调控经济运行服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民生活与消费结构

        继续改善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水平。既要提高居民个人消费水平,又要改善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实现小康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渐推进。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95年和2000年分别比1990年提高16%和40%。

        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教育广大工人、农民和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

        合理调整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注意改善文化生活,提高城乡居民非商品性支出在生活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衣着质量,扩大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着重解决无房户和特殊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方便人民生活。

        (二)人口

        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省人口总数1995年控制在4460万人,“八五”期间平均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0年控制在4628万 人,“九五”期间平均每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素质的方针,对人口增长实行计划指标和方针政策双轨控制。全省平均每年人口出生率,“八五”时期控制在 15.4‰,“九五”时期控制在12.7‰。特别是“八五”期间人口生育仍处于高峰期,计划生育工作更要抓紧抓好。 继续提倡和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办好各地计划生 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和基层服务站,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

        (三)劳动就业和保护

        继续广开就业门路,加强劳动保护。充分发挥城乡各种经济成分在安排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使城镇待业率维持在正常水平。“八五”和 “九五”期间,城镇就业平均每年安排8万人左右。农村要继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目前的 36%提高到1995年40%左右,2000年达到45%左右。

        劳动就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1、 加强对城镇劳动就业的宏观管理。严格控制“农转非”的规模和速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要实行务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和就业预测、预报、职业介绍工作。

        2、 努力开拓城乡就业门路,增加劳动岗位,充分发挥城镇集体经济和其他各种经济成分在安排就业方面的作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安置城镇就业人员的主要途径。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巩固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继续做好对外出从事劳务人员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Q

        3、 加强职工和待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使在职职工珍惜现有岗位,安心本职工作,动员待业人员到艰苦地方、艰苦行业、艰苦工种去工作。

        4、 发挥工资杠杆对就业的调节作用。采取工种津贴或其他更好的方式,合理拉开苦脏累及有毒有害作业与一般工种的收入差距;对收入明显偏高的行业要适当加以调整,逐步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都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步骤有重点地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切实搞好劳动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努力消除事故隐患,杜绝重大恶性事故,降低生产、交通事故和职业病发病率。

        (四)医疗卫生保健和医药

        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搞好防病治病工作,降低各种疾病发病率。进一步改善城乡卫生状况,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各项指标。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特别是农村防疫队伍的建设,逐步做到人员、经费和基本设施配套。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血吸虫病达到消灭标准的县,“八五”期间新增11个,“九五” 全部达到消灭标准;地甲病1992年达到基本控制的标准。

        继续搞好农村饮水卫生工作。到1995年,农村改水总受益率达到90%左右。做好农村粪管工作,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搞好卫生机构建设。以乡镇卫生院为主,大力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积极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城市医院以挖潜、改造为主,改善技术装备,提高医疗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省医院床位1995年达到10万 张,2000年达到11.3万张。“八五”期间,基本完成医疗卫生单位的一级危房改造。

        充实卫生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调整医学教育科类结构,发展定向招生。重视为乡村医疗机构输送人才,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995年达到14.7万 人,2000年达到I6.6万人。

        发展中医事业,继续提倡中西医结合,保持国医、国药的基本特色。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中医中药。

        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中西药品的疗效和医疗器械的质量。

        (五)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改变国家包办的做法,在城镇各类职工中,采取法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养老保险等形式,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待业保险范围,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农村要从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出发,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在继续发扬家庭赡养老人优良传统的同时,鼓励家庭、集体共筹资金发展合作互助养老保险,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

        认真做好民政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关心和支持老龄、幼儿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依靠各方面力量,增加社会福利设施,力求多增加一些儿童活动中心、养老院、敬老院。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在资金、物资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重视解决盲聋哑残人员的劳动、生活、教育和康复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支持,建设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好社会救济工作。

        十二、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又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好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尽心尽责,广泛吸引群众自觉参与,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实到基层。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设施条件。

        (—)政治思想教育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不懈地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反渗透、反颠覆、反和平演变的能力。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情况,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进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让革命传统发扬光大;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培育社会主义精神风貌。要塑造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和职业文明,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转变社会风气,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要把国情、省情教育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浙江省情的了解,激发振兴中华、振兴浙江的奉献精神。认真总结和大力表彰各条战线中的英雄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形象生动的宣传教育。

        (二)文化事业

        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新闻单位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文化、出版部门要坚定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开展文学、音乐、 舞蹈、美术、戏剧、曲艺等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活动,建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加强艺术表演团体的整顿和管理,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速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剧目和艺术人才。进一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广播、电影、电视,要改进技术设备,逐步完善节目制作、编播、采访手段。续建完成省广播电视中心,增建卫星地面接收站。积极稳步地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到1995年,电视人口覆盖率争取达到8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78%。逐步改善县以上大中城市现有影院的条件。继续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全省放映单位稳定在4500个左右, 平均每万人有一个放映单位。

        出版事业,要适应多方面、多层次读者的需要,多出好书。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缩短出书周期,降低出书成本,提高书刊质量,做好发行工作。图书、报纸、杂志等出版总印张1995年达到15亿印张,2000年达到16亿印张。

        加强对文化市场,尤其是书籍、报刊和音像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扫黄”工作。

        继续发展群众文化和文物、博物、图书、档案事业。依靠社会力量,改善城镇和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巩固和发展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倶乐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文物的保护、维修和管理工作,逐步修缮省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继续打击盗掘、贩卖、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博物馆事业主要是巩固提高,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社会效益,有重点地发展。“八五”期间,建设浙江博物馆,完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建设浙江图书馆新馆,新建或扩建部分市、县图书馆,稳步地发展乡镇、街道图书馆(室)。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档案馆,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利用和开发工作。

        进一步普及城乡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抓紧后备人才的培养,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和业余体校的训练,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建设,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地方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在各级干部和群众中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做到依法行政。

        加强政法工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决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持不懈地扫除“六害”等 社会丑恶现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 力量,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加强法院、检察、公安、安全、司法行政等人民民主专政职能机构的建设,使之从政治、法律、业务等方面适 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实现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目标是宏伟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一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士,要在党的领导下,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长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树立“振兴浙江,人人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开拓前进,为胜利完成我省十年规划和“八五” 计划,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浙江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打印 关闭